记者手记:初心、共同、长远:习近平主席访韩
日期:2025-11-06 05:38 浏览:

新华社记者 黄静文 供图
百年变迁风起云涌,岁月浪潮汹涌澎湃,天下纷乱纠缠。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智慧和前进的力量。
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前往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此次访问韩国是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三天多时间,他出席了10余场双边和多边活动。只有追溯历史背景,拓宽观察视角,才能理解这段旅程的伟大逻辑。
供图:新华社记者 黄静文
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期间,经常使用“长期”。
习近平主席六年来首次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并表示:“双方要解决重要问题,进一步考虑合作的长远利益。”这是他11年来首次访问韩国,并在会见韩国总统李在明时强调,他将“从长远角度看待中韩关系”。符合两国利益,推动中加关系发展。”
从中共四中全会的战略纲领到围绕太平洋的交流辩论,我们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国家治理的大势,指明方向,在国际交往中取得长远的成果。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依靠“分析演化机制、探索历史规律、并从悠久的历史、时间的流转和世界形势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用历史的深度感了解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并设定目标”。
故事的深度决定了视角的广度和策略的高度。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并在首尔大学讲学时,曾高瞻远瞩:“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未来的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国家?”
这句话贯穿了漫长的岁月:“中华民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和平发展是“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客观判断得出的结论;它是逻辑自信和实践意识的有机统一。
我们坚持从历史角度看和平发展,从历史角度考虑交流互鉴立足全球视野,坚定不移地沿着世界正确道路前进。
游览新罗时期的前都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庆州,漫步在大陵苑历史遗址,聆听诗人崔致远“浮在竹席上,浮在海上”的故事,处处都能感受到历史气息。帐篷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西亚玻璃灯和采用东南亚工艺制作的玻璃珠,体现了多种文明,见证了一段开放包容的丝绸之路历史。
历史告诉过去,启发未来。
当世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时,当亚太地区处于紧要关头时,历史钟摆的走向取决于我们现在做出的决定,是开放还是封闭、冲突还是合作。
这一次的庆州,东方伟大文明的声音低沉而冷峻。米:我们必须展现远见和责任,不辜负亚太人民的期待,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策。
人们对当今中国的评价是:将“长期”从国内治理延伸到国际合作,将使合作的信任基础不易受到短期政治周期波动的影响,从而集中力量实现全球政治稳定和战略连续性。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共同”是习近平主席访韩强调的另一个关键词。
在中美领导人会晤上,他指出,“中美可以共同展现大国责任,共同做更多对两国和世界有利的重要、务实、好事”。
出席在庆州举行的APEC第一阶段会议时,他从共同的角度提出了“五个共同”保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构建开放的区域经济环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共同推动贸易数字化和绿色化,共同促进包容普惠发展。
单独工作的人很难维护,而一起工作的人容易跟随。出席第二阶段会议的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创造更加美好、可持续的明天》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建设亚太共同体是实现亚太地区长期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各方共同愿景。”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和亚太国家领导人在风景如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登上太平洋探索号。 “当我眺望一望无际的海洋时,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此次访问韩国,面对亚太地区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风浪愈大,愈要同舟共济”的号召引起强烈共鸣。 “中国希望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繁荣、共赢的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要我们志同道合、求同存异,太平洋就足够大,世界就足够大,各国可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习近平主席今年的出访,从4月份的东南亚、5月份的俄罗斯、6月份的中亚,到现在的韩国,都集中在周边地区。从“周边命运共同体”到“亚太共同体”,从“同舟共济”到“携手共进”“同在一个星球”,大国外交为人类美好未来、命运共同体开辟无限道路。
新华社记者 黄静文 供图
“初心”,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时再次说出这句话。
今天我们在韩国再次相聚,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立APEC的初衷,通过更有活力、更有韧性的亚太合作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
亚太经合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成立的,旨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经济增长和繁荣。 APEC成立30年来,亚太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亚太奇迹”。
“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亚太到本世纪中叶了吗?如何开创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十年”?更好地发挥APEC在此进程中的作用?我必须做什么?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并提出了“坚持亚太合作初心”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有当我们回望过去,看看迄今为止走过的路,看看前方的路,我们才不会害怕遮蔽双眼的乌云。开放包容仍然是亚太合作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在亚太地区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之际,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引起共鸣:“我们要秉持APEC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初衷,坚持共享机遇、共享发展”。在开放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包容性包容发展,构建亚太共同体。”
今天的趋势是世界看亚太、亚太看中国。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能为国家复苏做出哪些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美两国元首时表示:“70多年来,我们谋划、一步步走到最后。我们从来没有挑战过任何人,也没有试图取代任何人。我们把重点放在办好自己的国家、办好自己、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上。 “这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口号。”
坚持不懈,保持初心。从它源源不断的能量和韧性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的力量。困难重重,一个国家历经风风雨雨,焕发着无限的生命力。
11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接任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道主时就明年主办城市中国深圳发表讲话。
“深圳位于太平洋沿岸,几十年来,深圳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窗口。”
春潮荡漾在天地间,白纸上写着美妙的文字,路边美丽的蝴蝶在蓝树的枝条上翩翩起舞。深圳奇迹是中国奇迹的缩影。
第二次革命,即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主席曾总结这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启示。这是中国的成功典范,也是世界发展的启示。
“我们按照历史进步的逻辑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发展。” (记者朱继才、杨宜军、张岩、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