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微短剧《热浪》需要“大思考”
日期:2025-11-18 13:01 浏览:
日前,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意大会第二届微短剧论坛掀起热浪。会场大厅里挤满了观众,这一场景清晰地让人联想到一个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过国产电影票房收入,今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随着行业快速发展,您可能需要三思而后行。当市场规模不再重要时,微短剧真正应该追求什么长期价值?
当前,戏剧性微短片的制作陷入了屡获成功的惯性循环。同样的故事被一遍又一遍地翻拍,相似的人物和情节在不同的平台上流传。虽然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在行业早期提供了巨大的效益,但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公众已经习以为常的审美疲劳。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将短篇形式等同于表面价值的认知误区。早期的《老大》、《以牙还牙》等作品正是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刺激了观众。然而,随着观众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表面的情感供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观众越来越希望在短剧中找到现实生活价值观、人生选择和困境的答案。这种转变正在推动行业从概念到实践的双重转变。平台通过完善审核标准,引导“流量逻辑”的创作走向“故事逻辑”。核心内容也逐渐深化,从短暂的情感刺激到寻求持久的情感共鸣。
内容在变化的同时,AIGC技术的快速普及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这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打破同质化的同时,也是提高流水线生产的潜在动力。当AI可以一天更新多集,眼动仪可以准确捕捉用户每时每刻的情绪反应,内容创作的平衡将向何方倾斜?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创意表达?或者我们应该更多地依赖数据驱动?酱油文化的人工智能动画片系列日收入从100万元增至2000万元,证实了这项技术强大的商业潜力。腾讯、芒果TV等平台的系统布局也展现了AIGC全链条的应用前景。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突破了创造力的界限,还可能将其困在数据笼子里。
微短剧要从“热浪”迈向“清流”并实现质的飞跃,协作网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努力至关重要。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微短剧学习法》、《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工程》等一系列指导措施,为完善内容指明了方向。 22家机构联合签署《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标志着行业自剧标准纪律的首次建立。这些努力正在为微短剧的健康发展构建生态基础。
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微短剧产业面临着重要抉择。是继续在同质化的红海中燃烧,还是敢于开辟新内容的蓝海?你是要做流量的奴隶,还是立志成为时代的编年史者?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虽然时间至关重要,但对价值的追求并不是短视的。短篇微剧只有从创作根源注入思考,时刻警惕技术应用,形成生态建设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从“爆发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在中国文化传播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京中网(湖北日报)
作者:Sakaaki(宜昌五峰)
编辑:丁秋峰